“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0
547
今年年初,一篇“第一批免签去新加坡的中产,已经破产了”的文章成了10万+爆文。文章主要从旅游者的角度来写新加坡的物价之高、罚款之严。之后,一批在新加坡的本地博主,纷纷晒出本地价格亲民的食阁、理发店、巴刹等来反驳。

的确,新加坡人普通人一般不会去买10.5人民币一瓶的依云矿泉水,也不会冒着罚款500新币(折合2600人民币)的风险在地铁上吃东西。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但是,作为来新加坡快四年的居民,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最近这三四年,撇开旅游,从长期居住的角度来看,新加坡的一系列变化让中产扎根新加坡越来越困难了。我甚至怀疑——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下面从身份、物价、购房、教育四个方面说说。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身份

 

2024年1月,我们收到了新加坡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简称PR)获批的消息,距离我们2020年来坡用了3年零5个月时间。根据某移民服务机构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有31%的人在拿到EP工作签证后的1-3年时间内拿到了新加坡PR。因此,我们这个申请时长大概属于中上水平。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来自某移民机构对客户的不完全统计

 

 
补充信息:2023年6月,新加坡总人口达到592万,其中公民361万,占总人口61%,永久居民54万,占总人口9%。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拿到PR后,我们在新加坡长期居住的计划才算真正落地。作为一个将实用主义奉为圭臬的国家,新加坡对各个不同身份等级福利做了明确分等。 

 
本国公民可以享受到源自李光耀时期的公共住房制度、全民医疗保险和免费义务教育,还能获得新加坡政府“派糖”,即各类现金补助。而这些福利是工作签证持有者所无法享受的。PR的福利则介于公民和工签持有者之间。可以说,在拿到PR之前,外国人都是来“做贡献、交学费”的,几乎没有福利可言。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即便如此,由于新加坡较高的薪资水平和优惠的税率,还是有大批人申请新加坡工作签证。在过去三四年间,新加坡政府把工作签证的收入门槛一再调高,其中EP的最低薪资从2020年以前的3900新币上调至4500新币,2023年再次上调至5000新币,明年1月后将升至5600新币。
此外,政府还从2023年起开始实行EP工作签证积分制,包括薪水、学历、多元化和支持本地就业等四个主要评估项目,以及个人技能加分和企业创新/合作两个额外加分项。这进一步加大了工作签证的申请难度。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再说PR申请,因为没有明确的指标,一直是一门玄学。一般来说,居住时长、收入、所处行业、家庭状况、国籍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审批,但是没有绝对。而对于中产家庭来说,长期持工作签证在求职、购房、教育等生活基础面上是不经济的,只有拿到PR才能开始考虑长期在新加坡居住。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物价 

 
来新加坡前就听说这里物价高,但是四年前当我们从法国巴黎搬来新加坡时,对照欧洲大城市的物价,感觉新加坡的物价也还能接受:日常的吃穿行(这里指公共交通)甚至比巴黎便宜,哪怕是房租也和巴黎不相上下。 

 
然而,2022年疫情结束后,新加坡的物价全面上涨。 

 
先看水的价格,最普通的1.5升瓶装纯净水,从2020年的0.5新币涨到了0.7新币,涨幅40%。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价格最亲民的食阁也涨价了。三年前,我还在感叹,4新币一顿的鸡饭价格太感人了。如今一顿鸡饭5-6新币算很正常了。 

 
2024年新加坡统计局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印证了我的感受。统计数据显示,食阁的价格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涨幅达到6%左右(新加坡统计局)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图源:新加坡统计局 

 
这项调查在2019年-2023年食阁出售的常见米饭类熟食中,选取了鸡饭、鸡肉咖喱饭、叉烧饭、鸭饭、杂菜饭和鯖鱼饭进行分析。鸡肉咖喱饭和鯖鱼饭的平均价格最高,分别为6.52新币,而杂菜饭在所有熟食店中的平均价格最低,为3.82新币。所有六种米饭类熟食的价格同比上涨了4.8%到8.3%,其中叉烧饭的涨幅最大,达到了8.3%。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图源:新加坡统计局
 
过去三年中,新加坡公交和地铁连年上调,最近的一次是2023年12月23日。这次的车资调整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涨幅,整体上调了7%,每趟车程上调0.10至0.11新币。(来自PTC) 

 
这里就不提私家车的价格了,10万新币一张的拥车证已经劝退了大部分中产家庭。好在新加坡的公共交通足够便捷。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住房 

 
房租是中产家庭来新加坡来做的“基础贡献”。虽然新加坡有80%的人口居住在政府建设的组屋,但是持有工作签证的外国人是没有资格购买价格相对低廉的组屋的,只能购买价格更高的公寓。 

 
与此同时,2021年12月新加坡政府将外国买家购房印花税从20%提高到30%,2023年4月再次上调至60%,杜绝了大部分外国人在新加坡投资房产的可能(超级富豪除外)。因此,外国中产在拿到PR之前,在新加坡只能租房。 

 
新加坡的住房供给结构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投机性炒房以及由此引发的房地产泡沫。然而,由于2020-2021年间大量工地暂停或延期,2022年后一度出现住房供给不足,再加上新加坡在疫情后经济迅速复苏,导致了房价在短期内的快速攀升。 

 
仅2022年一年,全岛租金平均上涨了29.7%。这个涨幅和我们租住的公寓的租金的涨幅一致——在感叹高房租的同时,我们也只好安慰自己,在刚来新加坡的两年享受了一波相对实惠的房租。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与此同时,组屋和私宅的价格也一路高歌猛进。从2021年开始总价超过100万新币的组屋数量屡创新高。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私宅这边,从2019年到2023年开始,房价累计涨幅达到30%。而中产能承受的中部其他区域和中部以外区域的涨幅高达29%和41%。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教育 

 
中产是最重视教育的阶层,可以说很大一部分中产来新加坡的原因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优质的双语教育环境。 

 
我们在新加坡体验了两年国际教育和两年政府教育,了解了不同类型学校准入条件和学费的差异。 

 
拿到PR之前,外国人身份的孩子只有通过国际学生入学考试(AEIS)才能进入政府学校就读,否则只能就读于国际学校,而国际学校的学费是政府学校的2-3倍。即便通过了入学考试进入政府学校,外国人需要支付的学费约是PR学费的3倍,而公民则可以享受几乎免费的教育。 

 

小学阶段每月学费对比

 

国际学校

 

2000-3000新币
政府学校外国人身份 

950新币 

政府学校PR 

293新币 

公民 

13新币 

 
可以说,教育是新加坡收割外国人的一把“镰刀”,但是新加坡的教育质量还是过硬的。202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于2022年进行的、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简称PISA)结果:新加坡学生在最新一轮的国际学生评估中表现优异,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测试中重登榜首,使新加坡在全球81个参与评估的教育体系中排名第一。而中英双语教育、中西融合的教育方式以及未来灵活多样的高等教育出路,也使得新加坡成为成为中国中产父母们趋之若鹜的目的地。
 
作为一个奉行精英主义的社会,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并且把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了公立系统。尽管新加坡有一批顶尖国际学校,但是其师资力量和生源质量还是无法和公立系统的名校相媲美的。 

 
因此,一般中产家庭为孩子设计的教育路径是先读国际学校,然后通过获得PR身份进入政府学校,或者考AEIS进入政府学校。如果一直走国际学校的路线,那么普通中产的财力基本很难支持。别忘了,除了学费之外,在新加坡课外班、补习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这两年新加坡持续上涨的物价和房租让中产的教育投入压力持续加大。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由于物价等生活压力不断上升,新加坡近年来出现了”少子化“,生育率到2023年下降至0.97。与此同时,65岁以上人口在过去10年里从11.7%增长至近20%。面对劳动力的不足,新加坡政府将会保持每年一定数量的永久居民以及新公民,以此维持新加坡整体人就业人口数量。

 
但是对于工作签证和永久居民的批准,新加坡政府是有严格筛选和控制的。新上任的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表示,仍然欢迎外国专业人士来到新加坡,但“数量必须加以控制”,“绝不能像阿联酋那样,本地人只占总人口不到10%……我无法想象新加坡人成为少数族裔的情况。”

 
说实话,我真心不希望我们是最后一批来新加坡的中产,因为从这几年我在新加坡结识的朋友看,同一阶层经历相似的朋友总是让我更有归属感;但是基于我们在当地的生活体验,也有必要对新加坡祛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游牧民族在小坡”)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HQ丨编审

 游牧民族在小坡丨作者

免责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原创”的所有作品,版权属于看南洋和新加坡眼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新加坡眼”。

2.凡本网站注明文章类型为“转载”、“编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或编译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有价值资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相关阅读

“难道我们是来新加坡的最后一批中产?”

留下一个回复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请输入您的名字

*